海桔农业规模化“农地流转”探路
海桔模式的核心思路渐趋清晰:通过规模化签约农地,再份额化出租经营权。
“农场主”成为投资标的,其创新之意立显,只是市场仍在观望
政策就是投资风向标。这不仅表现在资本市场。
河南海桔农业集团(以下简称海桔农业)抓住今年“中央一号文”发展“家庭农场”这一主题,把农场的经营作为公司的核心业务,着力打造一个农业规模经营的服务商角色。
海桔农业的思路是,把大规模流转而来的农地,再份额化后向市场出租经营权给投资人,投资人变身“农场主”,不过,种植与收割的技术服务则由海桔农业提供,投资人享有固定收益,收益安全稳定。
不过,“我们有订单,但是招商情况进展良好”。
市场担心的是,对于海桔农业来说,一个轻资产运营的农业生产服务商,在不可抗力的自然风险与可能的人为风险之间,如何确保资本运营与收益的稳定性。在大规模经营之中,海桔农业向市场购买的第三方服务能否跟上生产需求,也影响着其经营的效率与效益。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人士则直言:“土地份额化出售经营权,是一种新事物,不过,海桔农业如何平衡与把握政策导向,还需要再观察。”
叫卖“农场主”
“电话营销,只是一种方式,也是了解市场(热度)的办法。”8月1日,海桔农业副总经理陈国华告诉记者。走进海桔农业的办公室,多名工作人员正在忙着打电话,略显嘈杂。陈国华所言的电话营销的内容是招商“农场主”。显然,这超出了一般电话营销方式所推介的“产品”范畴。
海桔农业要经营“农场主”?在陈国华递给记者的资料中看到,海桔农业是一家以“农村土地流转、农业订单销量、农资农机供应、飞机农药喷洒、土地改良、农场经营管理、农业投资”为主营业务的农场化经营管理公司。
从海桔农业的经营范围看,它是一种农业经营的服务公司。“我们的竞争力就在于管理,为农场主提供良好的服务。”海桔农业总经理陈海庆介绍。“农场主”从何而来?“就是市场中的投资人,他们来投资,成立合伙农场,就真正成农场主了。”记者看到在海桔农业的办公室正厅上方悬挂着一条“走,去当农场主!”的标语。
投资人如何变身为“农场主”?
“我们以一万亩为招商单元,平均分割为50份,每份200亩,投资人最低投资一份。”换句话说,最小的农场主也要经营200亩农地。
海桔农业签约的农地大都是连片成方的。陈海庆给记者举例:在周口市沈丘县周营乡6个行政村签约租下了1.5万亩农地,种的是订单高粱。
陈海庆介绍,他们签约了规模高达140多万亩的农地,当然,绝大部分还是意向性的,只是交纳了订金,农民仍然在耕种。这些签约农地主要分布在商丘、周口、开封、驻马店、漯河、信阳、南阳、焦作等地。“按我们测算,每份一年20万元,就可以做农场主了。”“如果达到了招商预期,我们就‘开盘’了。”在陈国华看来,招商农场主与卖房的模式有着很大的相似性。
只是陈国华所言的“开盘”是指招商到的投资人至少要达到50人,实现1万亩农地的规模化经营权的整体出租。
收益与风险
“我们给投资人的固定收益率年化达18%。这一收益率远远高于市场上的其他投资产品。”陈海庆介绍。
不过,市场反应并不热情。“从市场反馈看,招商情况不如预期。”“主要原因是大家对这一事物的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
不过,海桔农业董事长袁也信心满满。“在全国,我是第一家成立农场经营管理公司的,我对自己经营模式有信心。”
袁也给记者算一笔账。他以周口市沈丘县周营乡的一亩农地为标准,对实施农场化经营的成本与效益进行了详尽测算。
在除了农地承包费用每亩1000元之外,包括从耕地、农资、销售、管理的各个环节全部计算下来,合计年化成本在1885.4元至2090.4元之间,而预计年收益(夏季加上秋季)在2295元至3340元之间,纯利润在314.6元至1154.6元之间,纯利润在18%至54%之间。
“我们的模式保证了投资人投资之后,其他种地的事情全部交给我们就行了。”
海桔农业的服务按照其设计的“八统一”模式进行,即统一耕地、统一种子、统一化肥、统一农药喷洒、统一收割、统一销售、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指导。
“我们种地的收益就在规模与效率的提升中获得的。”袁也表示,“订单农业的收益更大,我们已有5万亩的订单高粱,与茅台酒厂、五粮液酒厂均签订了高粱供应合同。”
陈海庆介绍,目前,一家一户种地的方式与技术都不太科学。“我们就是从科学种田中获得收益的。”比如,从耕地看,农民采用旋耕机造成土地板结,土地肥力无法保障;播种时不能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播种时种子的疏密度不精细;该浇的封冻水没有浇;喷洒农药不均衡;收割时的成本高等环节上,都与规模化科学种田的距离甚远。
为打消投资人的顾虑,陈海庆表示:“我们成立了投资部,实行的全透明的投资模式,每花一分钱都会让投资人知晓。”
不过,问题在于海桔农业作为一个农场管理服务公司,如何整合技术服务资源,真正实现“八统一”,关乎其种地效率的实现,也关乎投资人的收益能否保障。对此,海桔农业与河南省农科院、农业厅等部门有关专家实现了对接。
种地不可避免地有不可抗力的自然风险。如何解决?陈海庆表示,种粮有粮食保险,且国家还有补贴,这一点风险能够覆盖。“即便投资人因自然或人为风险,没有实现投资人固定收益,我们会补上。”
可是,对一家轻资产运营的企业来说,这样的承诺,并不能完全打消投资人的顾虑。
模式创新VS剑走偏锋
海桔农业的投资思路能否成行,现在还是未知数,毕竟,它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阶段。但是,海桔的思路,姑且称之为“海桔模式”,实现了资本与土地的对接,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创新之举。
今年“中央一号文”的主题词就是“家庭农场”,海桔农业显然抓住了政策的利好风向。“我们准备在豫南、豫北、豫西、豫东四个方位各种植一万亩标准化农场,现在正在做。”袁也表示。其用意也是让投资人“吃定心丸”,海桔农业不仅服务农场,同样经营农场。
眼下,政策利好与政策落地之间有一道鸿沟,就是农民缺少资本的支持,“农民跳一跳也摘不到政策的桃子。”从而无法完成土地的规模化流转与经营,致使家庭农场的发展至少在河南的推进处于观望起步期。
海桔农业走土地证券化之路,把规模化农地再份额化经营权出租,吸引市场资金向农地投资,实现了资本与农地的嫁接,并且通过第三方服务商,完成了投资人到农场主的转换,其中的“产品创新”之意是明显的。
不过,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一位农村问题专家则认为,海桔农业的操作打了政策的擦边球,“中央一号文”在家庭农场的经营主体上,有明确的定位:一是从专业大户发展而来的农民;二是大型涉粮工商企业。
“海桔农业走的是资本运作之路,把土地经营权作为一个份额化的产品出租给投资人,虽然实现了资本与农地的对接,但是,投资人并没有真正转化为农场主,仅仅是一个财务投资人,这与政策要求有一点相左。”
显然,对于海桔农业来说,不仅要完善自身模式的结构,平衡好投资人的风险与收益,还要依靠自身的实践获得操作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