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国企改革分类突进 差异化改革之路咋走的

大河报2016-07-28 14:06:27

 
    国企分类,为改革铺路
 
    国企改革政策正在密集出台,国企改革的步伐正在加速。
 
    就在记者落笔成稿之时,7月26日,从中国政府网获悉,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到2020年,中央企业战略定位更加准确,功能作用有效发挥;总体结构更趋合理,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显著提高;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跨国公司。意见特别指出,实现这一目标的举措是,巩固加强一批;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国企。
 
    央企的改革举措也正体现在地方国企改革中。7月19日,记者注意到,河南省出台了《河南省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国企分类,正成为河南国企改革的前提与基础,这也正是央企改革指出的以上改革举措的前提。记者在《意见》中看到,河南省将全省国有企业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其中,商业类细分为商业一类和商业二类。
 
    对商业类国有企业的定性是,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按照市场化要求实行商业化运作,依法独立自主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优胜劣汰、有序进退。
 
    那么,什么样的国企是商业一类呢?《意见》给出的答案是,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满足一般性市场需求,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兼顾社会效益,注重经营绩效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工业和商贸类企业。“主业处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满足特定功能需求,以保障国民经济运行为主要目标,重点发展前瞻性战略性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主要包括政府投融资公司。”这是《意见》对商业二类国有企业的定性。
 
    《意见》还指出公益类国有企业是,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兼顾经济效益,必要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可以由政府调控,主要包括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和公共交通等企业。
 
    国企改革观察人士、证券分析师肖玉航认为:“国企分类,正是明晰了国企改革的基础与前提,可以想象如果国企改革不清晰国企的性质,改革就没有方向与目标,也无法实施改革了。”
 
    差异化改革,分类推进
 
    7月19日,省政府负责人在郑煤集团考察国企改革,他指出要“抓住重点问题,因企实施改革”,实施重组整合一批、股份制改造一批,转让退出一批,依法出清一批,分类施策,推进企业战略性调整,推进不同层级、不同类型企业改革,形成“一级强、二级活、三级专”的梯次发展格局。
 
    肖玉航认为,近年来,国有企业获得长足发展,面临的改革形势比较复杂,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国企面临的困境不同,改革路径不同,改革方式也不会相同。对国企改革进行分类指导,对不同类型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改革方式。这些差异化和精细化的改革措施,更有针对性,改革的成效也将更为显著。
 
    记者注意到,在《意见》中,针对不同类别的国企,省政府提出了不同的改革思路。
 
    其中,商业一类国有企业要实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创新商业模式为导向,积极引入其他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国有资本可以绝对控股、相对控股,也可以参股;同时,加大改制上市力度,着力推进整体上市。
 
    针对商业二类国有企业则要保持国有资本控股地位,支持非国有资本参股。公益类国有企业可以采取国有独资形式,具备条件的也可以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还可以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委托代理等方式,鼓励非国有企业参与经营。“全省国企改革的重点在商业一类国企,这是省里首先从‘三煤一钢’入手推进改革的原因,这也是‘混改’的主要领域。”河南省国资委不具名人士给记者分析。
 
    《意见》明晰了各类国企改革的目标。针对商业一类国有企业要支持和鼓励发展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优化国有资本投向,推动国有产权流转,及时处置低效、无效及不良资产,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多渠道分流安置人员,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商业二类国有企业要合理确定主业范围,重点投资发展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战略性前瞻性产业。公益类国有企业要根据承担的任务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大国有资本投入,严格限定主业范围,加强主业管理,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
 
    “省里的《意见》很明确,商业一类国企改革是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淘汰落后产能,对于转型升级中河南经济来说,任重道远。”上述河南省国资委人士表示。
 
    市场出清,改革重点
 
    下大力气退出一批不具有发展优势的非主营业务。梳理企业非主营业务和资产,对与主业无互补性、协同性的低效业务和资产,加大清理退出力度,实现国有资本形态转换。变现的国有资本除按有关要求用于安置职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外,集中投向国有资本更需要集中的领域和行业。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的改革目标,明确了“清理退出一批”国企的改革方向,这正是当下河南推进国企改革的重点工作。
 
    7月19日,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强调:“落实改革举措要科学谋划,注重实效。”其中,他主要强调的一点正是:将改革与调整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结合起来,抓住国家、省里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机遇,扩大品质好、需求旺、成本低的产品生产,坚决淘汰规模小、煤质差、成本高的产品,在改革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
 
    这其中,“坚持分类处置、因企施策,采取债务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多种措施加快处置‘僵尸企业’,正是当下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推进国企改革的主要抓手。”肖玉航观察。
 
    “僵尸企业”指那些已经丧失了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活力的企业。通常这些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连年亏损,甚至濒临倒闭。“僵尸企业”之所以“僵”而不死,主要是它们依赖非市场因素生存,靠政府补贴、银行续贷等方式获得给养。
 
    来自省国资委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省805家国有控股企业中亏损企业达到288家,亏损面约35.7%、亏损额同比增长6.6%。“我省国企亏损存在多种情况,有的是受行业周期影响,有的是政策性亏损,有的是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也有的是技术跟不上市场形势。”上述省国资委人士介绍。
 
    据介绍,目前,我省亟待有序出清的“僵尸企业”集中在煤炭、钢铁等行业。公开信息显示,仅郑煤集团龙力水泥、中亚化工等13家子公司已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将通过此次国企改革,及时处置低效、无效及不良资产,最终实现全部出清。
 
    事实上,央企改革中关于市场出清的路径,正值得河南借鉴。
 
    记者在《关于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看到,央企改革将大力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按照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要求,以钢铁、煤炭行业为重点,大力压缩过剩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按照减量置换原则从严控制新项目投资。
 
    同时,加大清理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企业和低效无效资产力度。通过资产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解决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布局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退出问题。通过产权转让、资产变现、无偿划转等方式,解决三年以上无效益且未来两年生产经营难以好转的低效无效资产处置问题。
 
    国企经营效率提升,值得期待
 
    肖玉航观察,新一轮国企改革近段时间以来,加速推进的节奏非常明显,资本市场也对国企改革板块投资有了共识,并对此充满了期待。此轮国企改革是在民间投资下滑背景之下推进的,显见,政府期待改革提升国企经营效率,支撑经济平衡运行的意图清晰。
 
    事实上,市场也有共识,此轮国企改革势在必行。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国有控股和集体企业占用银行信贷余额达到29.02万亿,全国国有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却只有5%左右(地方国有企业只有3.5%)。同期中国私人控股企业占有的银行信贷余额只有19.70万亿,远低于国有控股和集体企业,但民营企业(工业)净资产收益率却达到了10%以上。从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来看,2009年以来,民营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显著高于国有企业,2015年虽有所下降,但仍有8%左右。相比之下,国有企业的增长率仅为3%。
 
 
    “当前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经营效率差别较大。中国经济要实现平稳转型,不能只依靠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效率的提升。”
 
    更为关键的是,国企改革还将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记者观察,供给侧改革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玻璃、电解铝等行业,这些行业国企占比高,企业效益差。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改革的成效已经显现。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仅央企名义下的粗钢产量、玻璃产量、电解铝产量同比分别下降5.9%、17%和24.1%。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不少相关行业企业盈利已有回暖迹象。
 
    “对于河南来说,煤炭、钢铁等行业的改革已经实施之中,这也是河南工业经济的权重所在,改革的成败关系着河南经济转型的质量,关系着河南经济的运行效率,这也是省政府高度重视此轮改革的内因。”肖玉航分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