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斗产业园孵化基地简介
郑州北斗企业孵化器是郑州高新区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园共同建设。项目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的技术优势,以“政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发展为引领,实施北斗全产业链发展战略,将引进培育一批北斗应用重点企业和研发机构,建设北斗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完善北斗技术研发和应用体系。园区产业定位为北斗高新技术资源聚集地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发展基地。
北斗企业孵化器以“北斗研发、科技移化、人才支撑、金融孵化、智慧园区、精准配套”六大平台支撑园区信息生态环境,形成国内领先的北斗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北斗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基地。
郑州北斗企业孵化器位于郑州市高新区长椿路与梧桐街交会处东北,北邻合欢街,东临碧桃路,占地面积约133.4亩,总建筑面积约16.8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研发测试区、孵化中试区、北斗产业区、综合服务区等四个板块建筑集群。
1.研发测试区。主要招引集聚研发、检测认证、生产、电子商务、公共技术服务等企业机构入驻。研发区将拥有较强的创新力量和科研能力,主要依托大学、研究院所以及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专业研发平台,通过关键技术攻关、理论技术创新、核心软件研发,使北斗应用技术具备国内领先水平。
2.孵化中试区。主要引进北斗导航数据应用、位置服务、信息服务、功能设计等企业。通过引入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北斗导航领域的先进技术,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校企合作,促进技术与企业和金融的对接,全方位孵化北斗企业。
3.北斗产业区。以北斗科技孵化产业推进的主体,重点引入北斗核心技术产品、智能终端产品研发制造,落实产业化,打通研产销各关节,实现全球应用。
4.综合服务区。综合服务区是由商务办公、园区展示、金融服务、共享设备、物业服务、生活配套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服务区。
北斗卫星导航产业是由卫星定位导航授时及短报文通讯系统和用户终端制造产业、导航信息运营服务等方面组成的新兴高技术产业,是未来物联网、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基础。园区将通过整合行业资源、科学发展,形成以北斗为核心的“发展模式领先、服务体系完善、集聚效应明显、支柱地位显著”的产业态势。
郑州北斗产业园孵化基地现有企业43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1家,本土企业42家。主板上市企业1家: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但该公司在北斗产业园只有一个项目组进驻,企业注册地与经营均不在我区。三板上市企业3家:北京优炫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彩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郑州春泉节能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基于北斗应用的软件类企业10家,基于北斗应用的硬件类企业10家,遥感测绘类企业5家,其他相关企业14家,服务类企业4家。有科研平台6个:1.河南省CORS管理中心2.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河南省工程实验室3.河南时空地理信息院士工作站4.低空防御研究中心5.郑州卫星导航定位数据中心6.电力建设工程土建实验室。
二.郑州高新区北斗产业情况简介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相继出台《河南省北斗导航产业三年(2016—2018年)发展行动计划》等政策及实施细则,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着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加快北斗产业应用技术发展。
2015年,高新区专门成立了全国北斗应用技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领导小组,并编制了《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斗云谷·千亿科技城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加快推进郑州北斗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北斗应用技术产业发展。
2015年12月,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试点工作紧密结合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圆满完成了试点建设总体目标,通过考核验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推动了郑州市乃至河南省质量强省(市)建设工作。
从国家层面看,国家高新区肩负着创新驱动发展的使命,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支撑和区域中枢。从省、市层面来看,国家高新区是引领、示范区域经济、科技、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的新型城市功能区,是推动区域科技进步的创新源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培育和发展北斗应用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高新区应该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1.北斗产业专利导航产业培育
2016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北斗产业专利导航产业培育,把握北斗导航产业链中关键领域的核心专利分布,明晰产业竞争格局、确定产业发展定位,建立专利分析与产业运行决策深度融合、持续互动的产业发展决策机制,目前,专家团队已入驻,知识产权状况调查分析已完成,北斗产业专利导航产业培育机制已建立,并启动3家企业的微导航、注册了知识产权联盟,北斗产业发展规划建议和产业发展路线图已拟定,并进行项目评审,鼎力助推河南省专利导航试验区建设。利用政策和平台优势,积极鼓励区内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利用自身知识产权换取资本,拓宽企业融资渠道;2017年完成专利质押融资2500万元,累计突破1亿元。
2.完善北斗产业体系成气候
目前,围绕布局授时终端、智能装备制造、北斗应用系统集成以及北斗位置服务四大领域,已集聚汉威电子、天迈科技、威科姆、思维自动化等北斗应用技术产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潜力企业、中小微企业等各层次企业100余家,其中,骨干以上企业59家中,龙头企业3家、骨干企业7家、重点企业48家,“四上”企业42家;主板上市5家、新三板上市35家。
在布局授时终端方面,威科姆公司做为国内授时终端的领军企业,自2000年来一直从事卫星授时应用研究,攻克了北斗GPS授时融合处理技术、北斗卫星轨道建模与仿真技术、空间时延误差处理等技术难题,特别是充分利用北斗卫星授时的优点,创造性地解决了北斗卫星精确和可靠性授时等技术难题,在卫星授时处理技术领域走在国际前列,拥有一批关键技术和63项卫星应用专利技术,参与编写19项北斗授时应用的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授时产品广泛应用于通信、电力、交通、广电、军队等领域。在智能装备制造方面,郑州众智科技是全球排名第二、国内排名第一的发电机组智能控制器制造企业,其打造的“发电机组云监控平台”通过GNSS做精确的定位,使全球数百万台发电机组及背后的使用方实现互联互通,成为涵盖全球的、世界上最强大的发电机组物联网平台 。在北斗位置服务方面,河南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在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实景三维技术应用、数字会展、卫星导航定位及数字城市解决方案具有较高的技术基础。如在北斗应用系统集成方面,思维自动化是我国列车控制领域首家A股上市企业,主导制定了列车运行监控装置等6项行业标准,参与研发的LKJ系统填补了国内铁路列车运行控制技术的空白,公司列控系统市场占有率超过40%。
另外,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作为北斗系统人才培养、系统建设参与、系统应用建设的重要科研机构,共申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共220项,其中市重大科技专项30项,省重大科技专项21项,省自主创新产品专项60项。
如中电科27所,研发了基于北斗系统的车载智能导航终端,在ITS(智能交通)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宇通信息,是向全国范围提供全天候人员和车辆应急救援信息、位置定位查询、追踪、报警、监控、通信、调度和管理的专业卫星定位、手机定位和位置服务的网络运营商;神阳科技已与河南省交通厅合作共建了河南省重点营运车辆GPS联网联控信息平台;宇通客车2011年推出的“安节通”车联网平台,可提供实时的客车安全管理、卫星定位、实时路况查询与导航、信息咨询以及通讯等服务;友利华公司的角速度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汽车导航中的方向检测和组合导航系统。
3.北斗应用技术科研实力强
位于郑州高新区的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是全国重点理工科高等军事院校,也是全军五所综合大学之一,拥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其凤教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参与北斗系统建设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在卫星导航、空间定位、卫星及微波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科研实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此外,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还拥有GPS综合检定场、卫星导航系统全球连续监测评估分析中心等研发平台,在导航终端设备的检定维修及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等方面,都具有极强的比较、先发优势。
目前,依托郑州信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园区”项目建设正加快推进。研究院拟以军民融合科技产业技术为主体,以北斗导航定位、测绘遥感、时空大数据、智慧城市和人工智能等为研发主攻技术领域,规划投资9亿元,积极协调河南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局和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联合打造具有鲜明的军民融合主体特色的占地约300亩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园区”。该园区定位于打造中国内陆中心地区国际化军民融合科技产业科技创新园,建成引领河南军民融合科技产业科研开发的核心科技创新园。
此外,依托郑州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郑州轻工业学院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究机构,部分入驻企业和团队通过研究汽车防撞系统等,都与北斗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4.高度集聚的各类创新人才
紧紧围绕省、市重大发展战略,郑州高新区把人才优先发展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一是着力打造引才育才的政策新优势。集中资源建立全链条资金扶持体系,破解人才储备相对滞后短板;二是持续强化人才政策落地生效力度。通过多样化引才模式、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三是人才集聚效应不断放大,人才政策成效初步显现。至目前,引进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35个、领军人才523名,呈现出行业知名度高、产业融合度高,成果转化能力强、项目带动能力强的“两高两强”态势,实现了创新引领型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四是科技人才密度居全省之首。郑州高新区拥有2个诺贝尔奖工作站、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产业技术研究院、6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8个部属研究院、41个市级以上院士工作站和600余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以及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等4所知名高校。集聚了各类科技人才8万余人,驻区院士18人,市级以上创新团队122个,市级以上创新杰出人才129个,全省仅有的3个国家级创新团队均在高新区,科技人才密度居全省之首。
5.中央省市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持
国家层面:国家政策的强力推进,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为促进我国卫星导航产业链形成,形成完善的国家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支撑、推广和保障体系,政府强力推进示范性工程的建设。为此,中央层面先后出台了 7次意见指导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发展,并将会进一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制要求在重点行业使用北斗导航系统或可兼容北斗系统。多个行业主管部门和多个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意见,明确鼓励卫星导航北斗产业发展。北斗民用推广从行业示范开始,国家多个部委规划了投入可观的示范项目,涵盖了电力、通信、金融、交通运输、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应急减灾、气象水文、水利、林业等各个行业,这些为北斗卫星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
省级层面:河南省根据《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加快我省北斗导航产业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河南省北斗导航产业三年发展行动计划(2016-2018)》。以应用促进北斗产业的全面发展,促进发挥北斗技术提升相关产业智能化水平的引领作用,提高社会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计划到2018年,基本完成北斗导航产业在重点领域的部署,应用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研发、生产、应用服务产业链条基本完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北斗导航产业集聚发展的区域格局基本形成。2018年北斗导航产业预计实现产值600亿元,形成3个百亿以上产业集聚区,培育、引进2—3个百亿级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龙头引领带动作用。
市级层面:郑州市政府明确,坚决落实《河南省北斗导航产业三年发展行动计划(2016-2018)》,全力支持郑州高新区建设北斗产业园(包含孵化基地、加速器及制造基地),积极推动北斗应用和北斗产业的发展,将北斗产业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列入国民经济规划、中心城市规划的建设内容。
区级层面:一是设立投资基金。根据高新区发展的各类主导产业方向,先后参股设立总规模6亿元的“互联网+基金”,规模1.6亿元的北斗产业投资发展基金,目前,两只基金注册成立出资已到位,并开始陆续投资区内项目此外,郑洛新创新创业基金、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郑州市科技发展基金也已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正在按协议推进。二是设立北斗产业专项发展资金,大力扶持北斗产业企业发展。每年3000万元用于扶持北斗产业发展。一是进行用工补贴,对高新区经认定的北斗产业企业,与高新区村民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的,按每人每年800元的标准给予该企业用工补贴。三是进行房租补贴,前三年每年按办公用房租金的50%进行补贴,帮助企业渡过初创阶段难关。四是当年新通过认定的北斗高新技术企业,给予10万元的申报补贴。同时设立了科技创新专项补贴资金、企业培育壮大资金、北斗产业创新载体建设激励资金、北斗产业人才建设奖励资金及质量奖。
6.广阔的市场前景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支持。
郑州高新区地处中原地区核心区,人口密集,既有巨大的消费类导航应用市场,也具有广阔高端导航应用市场,如汽车导航、儿童监护等消费类导航市场巨大;中原地区还拥有民用航空、精密测量、电力等庞大的卫星导航高端专业应用市场,未来市场优势明显;积极构建北斗导航基于位置的服务,不仅有利于构建新型的消费和服务模式,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3年1月,郑州市入选住建部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在智慧交通、旅游、农业、气象、水利、通信、电力、安保等领域的建设过程中,整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资源,实施实时管理,构建城市发展智慧环境,结合北斗系统的应用,提供基于位置的服务平台,将为北斗应用技术产业的发展,开启更为广阔的应用市场。
2017年,郑州高新区产业靶向进一步明确,将全力壮大智慧产业,建立了以超级计算、云计算、大数据为智慧产业的3个核心,以互联网、物联网、信息安全、软件、芯片、人工智能为智慧产业的6个基础,以智能和智慧服务、智能和智慧制造、智慧城市、科技文化创意为智慧产业的4个应用智慧产业的“364”体系布局,建立智慧城市建设专班,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加速,为北斗产品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平台。
下一步,高新区还将与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争取合作,将“北斗+”与量子计算、量子测量等技术研究结合起来,部分技术可用于量子雷达、量子导航(核潜艇)重大项目。
7.高品质的创新型教育品牌提供优质的配套支持。
郑州高新区以建设中西部教育强区,发挥教育在区域发展中的引领、支撑作用为指导思想,高品质打造创新型教育强区。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成功签约共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实验区”,全国仅有12家实验区,高新区是中部唯一一家;2017年5月,与北京中科科技创新发展研究院成功签署合作协议;2017年10月,中科院院士吴岳良受聘为郑州中学名誉校长、首席科学家。二是多元化、国际化、合作化办学持续深入。11月份,与郑州大学签约合作办学,实现将本土优质教育资源利用好、挖掘好的既定目标;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签署教育交流战略合作协议;依托郑州中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分校,完善中外合作办学、师生交流、国家化学校建设等。三是创新师资队伍管理模式。探索实践按分数线录取和跨学段、跨学科可调剂的创新招师政策;与陕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三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合作设立教育实习基地。
教育资源的集聚优势,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科技创新的核心生产力,为北斗应用技术产业的培育、发展、壮大,持续厚植智力优势。
8.区域核心位置和宜居、宜业、宜创的智慧新城建设提供便捷的区位环境支撑。
郑州是国家级两化融合试点城市、是国内重要的通讯枢纽城市之一、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国家级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具备发展北斗系统应用所需的信息、网络等基础环境优势。
高新区经过多年积累和发展,依托郑州区位优势,是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区位交通、综合物流、消费市场等优势突出,基础设施、发展载体、投资环境等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综合竞争优势日益凸显。
郑州高新区,既是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科技创新主引擎,也是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同时郑州又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是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上体量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增长极,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核心腹地,未来在支撑中部崛起、服务全国大局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围绕打造宜业宜居城市的生态圈,持续强化全域城市化建设和宜居宜业环境营造。一是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区内交通道路、生态廊道、生态水系、供水、供电、供暖等基础设施均较为完备;生活配套设施齐全,中小学教育资源全省领先,拥有外国语中学、郑州中学等一批全省知名中小学。目前正加大投资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二是全力加快推进村庄改造,改善环境提高城市承载力。目前围绕全域城市化目标,完成了全区全部39个行政村中38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约3600万平方米的拆迁,正全面加快安置房建设和村庄股份制改造,逐步建立完善和谐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的城市化。三是着力加快智慧高新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建设了覆盖面积达33平方公里的无线网络;依托区内企业在物联网领域的技术优势,构建了智能水务、智能热力等智慧城市便民服务平台,正在谋划建设集“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平安城市、智慧市政、智慧社区”为一体的智慧城市管控平台,力争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9.领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供优质的发展秩序支持。
2016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0383件,全区有效发明2248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0件,稳居全省县市区第一,也是河南省唯一年专利申请量超万件的县区。国际专利布局实现突破,2016年申请PCT专利15件,授权欧美日专利20件。预计全年专利申请量突破万件,专利授权量达到50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约1000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0件。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示结果,区内威科姆、机械所、春泉节能、富耐克分别获得一项国家专利优秀奖,全区累计获得1项中国专利金奖、1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今年以来,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已突破100件,共申请专利8172件,同比增长51.2%,累计达43857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3503件,同比增长111.7%。授权专利3693件,同比增长28%,累计达21752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730件,同比增长42.6%,完成专利质押融资3680万元(累计突破1亿元),累计获得1项中国专利金奖、8项中国专利优秀奖。拥有驰名商标11件,占全市的19.64%;拥有河南省著名商标81件,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数量位于全省县市区第一。
目前,高新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园区、河南省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产权服务产业链,可为北斗应用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秩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