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千克,这是中国城市居民人均每天产生的垃圾量,但你关注过这些垃圾是怎么处理的吗?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现场,习近平总书记听代表介绍乡村发展变化时,提了一个问题:“你们的垃圾都运到哪里了?”得知有固定掩埋点后,他又追问掩埋点是否在当地。
2018年3月5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看似不经意的提问却有来历。上世纪90年代,福州垃圾场建在闽江边,污水直接排入河里,周围环境脏乱臭,影响市民生活。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详细调研、亲自选址,在红庙岭动建占地1.1万亩、投资1亿元的垃圾综合处理场,让当地的垃圾有了“出路”。
由于长期遭受污染,原先的垃圾场难以开发利用,咋办?习近平想到一个主意:在垃圾场旧址建一个鳄鱼公园。鳄鱼不怕脏,还吃脏东西,成了垃圾场的“清洁工”,很快生存下来。另外,习近平又办起福州第一座污水处理厂,并在开工仪式上亲自为基石培土。
垃圾虽小,却牵着民生,连着文明。习近平说,种树、修马路,老百姓看得见,这是“显绩”;在荒僻的地方修垃圾处理场,这是“隐绩”,是大多数人看不见的,但我们更要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不论是重要会议还是国内考察,习近平经常问起垃圾处理情况。他曾回忆说:“小时候,我住在胡同里,都是晚上倒垃圾。现在,条件好了,环境美了,一定要搞好垃圾分类和回收处理。”
2013年7月,在湖北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来到从事电子废弃物绿色回收利用的格林美高新技术公司武汉分公司,详细了解各种废弃物的回收量、收集办法、自主专利技术等。他指出,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使垃圾资源化,这是化腐朽为神奇,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希望企业再接再厉。
怎样让垃圾“变废为宝”?首先要在源头做好分类。有数据显示,30%—40%的日常生活垃圾可以回收利用,如果充分挖掘其中的资源潜力,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在习近平看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在上海市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同几位正在交流社区推广垃圾分类的做法的年轻人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对垃圾分类这件事,习近平看得很重。2018年11月6日,他来到上海市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几位年轻人正在交流社区推广垃圾分类的做法,一名小伙子告诉总书记,参加公益活动对年轻人来说是新时尚。习近平接过话茬:“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
2019年6月,一条新闻成为各家媒体头条。习近平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他号召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怎样让垃圾分类成为全民行动?各地探索出不少新招。比如,浙江杭州为居民开设垃圾分类专属智能账户,推广“绿色存折”;重庆开出首张针对个别单位的垃圾分类罚单,对某超市未分类投放生活垃圾进行处罚;“会说话”“能应门”“帮分类”的5G智能垃圾箱房亮相上海⋯⋯
眼下,垃圾分类正从“新时尚”变成“好习惯”。首批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小区覆盖率已达86.6%。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率都达到九成以上。去年“双11”期间,快递包装回收量达700万个,同比增长超80%。
从推广垃圾分类到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到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现在,生活环境越来越好,老百姓对宜居生活的期待也越来越高。习近平指出,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
枝叶总关情。无论是制止餐饮浪费、倡导全民健身,还是“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老百姓生活中的这些点点滴滴,习近平都记挂在心。他说:“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垃圾焚烧能不能不有损健康、养老服务顺不顺心、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住房,等等。”
在习近平心中,“‘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