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街道安慧东里社区光大名筑小区居民李女士拎着垃圾走出家门,来到单元门口的垃圾桶站旁。只见李女士轻拉垃圾桶桶盖上的拉环,桶盖就掀开了。李女士先将饮料瓶、叠好的纸盒投入了蓝色可回收垃圾桶中,再将厨余垃圾放到绿色厨余垃圾桶内破袋器的锯齿上,轻轻往上一提,整个袋子就破了,垃圾一点不剩地全部落入桶中,整个过程只用了几秒钟。“现在都习惯了,随手就会将垃圾分类投放,挺方便的。”李女士笑着说。
垃圾分类,非一日之功。自《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光大名筑小区结合实际,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每天在桶前值守,引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为桶站安装投放“神器”,方便居民倾倒垃圾;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营造浓厚氛围。在2021年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名单中,光大名筑小区榜上有名。
党员带头 桶前值守广宣传
垃圾分类事关人居环境,而桶站是开展垃圾分类的“前沿阵地”。
安慧东里社区党委牵头,成立了以党员为主要力量的光大名筑小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开展桶前值守,将垃圾分类理念带进居民生活。
“您好,这个玉米芯不是厨余垃圾,属于其他垃圾,您打开垃圾袋我给您夹出来分类投放。”早上7点半,正在桶边值守的党员志愿者王慧玲一眼就看出了居民垃圾袋里的小问题。
王慧玲是一名退休党员,从小区成立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开始,她便上岗了,几乎每天小区投放垃圾的早高峰时段,她都会准时出现在桶边,引导居民主动分类、有序投放。“人人都希望自己住的地方干净整洁,垃圾分类可以让我们的小区环境变得更好。现在小区里很多像我一样的退休人群都加入桶前值守中,发挥余热。”王慧玲说。
除了退休党员积极发挥余热,社区还以“参与垃圾分类、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开展了多次在职党员“双报到”活动,引导在职党员从自身做起,带头参与分类。“起初觉得垃圾分类麻烦,后来看到党员们每天都在桶前宣传、值守,很受感动,慢慢地从内心支持垃圾分类,也养成了分类的习惯。”居民们说。
增设“神器”垃圾桶站藏玄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一些问题也逐渐出现:扔垃圾还得手动打开垃圾桶盖,有点麻烦。扔厨余垃圾时,需要做到袋子与垃圾分开投放,居民操作起来不仅麻烦,还不卫生……这些问题成了部分居民做好垃圾分类的“拦路虎”。
“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不能忽视。”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解到居民诉求后,社区联合物业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并发动居民一起开动脑筋。“疫情防控期间,不宜聚集,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在居民群里开展了一次‘线上议事’,发动居民踊跃参与,破解难题。经过一番讨论,最终决定在桶站为每个垃圾桶安装拉环,方便居民掀开桶盖。在厨余垃圾桶内安装破袋挂钩,方便居民倾倒垃圾。”
好的建议立即被采纳,在社区和物业的多次尝试下,终于制作出了合适的拉环和破袋器。试验成功后,物业对此进行了“量产”,使“神器”成为小区内14个桶站的标配。
氛围营造 垃圾分类有长效
推进垃圾分类常态化、规范化,离不开长久的宣传和氛围营造。光大名筑小区“硬广”“软广”双管齐下,将垃圾分类宣传渗透到小区内各个角落和家庭。
自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社区工作者联合志愿者共同深入楼院,深入居民家中,分发关于垃圾分类的一封信,并签订垃圾分类居民承诺书等,提升居民知晓率。
同时还通过小区电子屏、微信公众号、居民微信群、宣传橱窗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让居民坐在家中、走出楼门、走在小区里,都能学习到垃圾分类知识,让垃圾分类理念入脑入心。
除了这些“硬广”,小区还积极创新宣传形式,开展了各类“软广”宣传,垃圾分类小话剧就是其中之一。小区内居住着许多文艺爱好者,他们将平时发生在身边的垃圾分类趣事,结合垃圾分类知识,编排成小话剧,在小区广场演出,以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垃圾分类进行宣传。
同时,社区还组织青少年开展垃圾分类彩绘墙活动,为小区的部分外墙添姿增彩,激发青少年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
通过多措并举,小区居民的垃圾分类习惯逐步养成,即使在没有志愿者值守的时间段,居民们也可以做到自觉、正确投放。“养成垃圾分类习惯不容易,我们将继续巩固这一成果。”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区将继续做好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确保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