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开始施行,深圳正式跨入“垃圾强制分类”时代。
时隔一年,深圳交出年度答卷。
截至目前,
全市4017个住宅小区、1715个城中村
进入“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模式,
180多名“蒲公英”志愿讲师“飞”入校园
持续推行垃圾分类公众教育……
未来深圳该如何持续发力、做得更好?
这座城还需要你我贡献哪些力量?
10月9日,深圳市政协第七场《委员议事厅》聚焦“新时代新时尚,你分了没?”展开热议。60分钟的直播共吸引了近148万名网友围观。本场《委员议事厅》由深圳市政协主办,民革深圳市委会承办,深圳新闻网协办。深圳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林洁,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田夫等出席当天活动。
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8%以上
“深圳模式”在全国推广
据了解,自2020年9月条例实施以来,深圳大力开展垃圾分类“百分百行动”,发力以“百分标准”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市民关于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8%以上,垃圾分类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政协委员吴鹏程表示,深圳垃圾分类一年来,成就喜人,突出表现在链条、习惯、标准、体系这四环。他谈到,一年间深圳已基本建成全链条垃圾分类体系,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已经达到45%。随着社区各项措施的深入实施,市民们垃圾分类的习惯逐渐养成。
近年来,深圳围绕垃圾分类处理出台了1个政府规章、3个地方标准和7个规范性文件,形成了完备的规范标准体系。并构建了涵盖公众教育、社会宣传、学校教育、家庭指引、现场督导等于一体的宣传督导体系,以及配套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激励体系。
作为深圳市民,政协委员李占祥表示,为深圳垃圾分类参与者和执行者点赞。他指出,深圳将垃圾分类纳入管理规约和物业服务合同示范文本是很好的制度创新。此外,深圳独创的“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是又一“深圳模式”,被国家发改委作为深圳名片在全国推广。
垃圾分类应标本兼治
减量与分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小区垃圾分类意识还需进一步普及”
“政府引导力度不够,宣传不到位,基础设施远远满足不了,民众积极不高”
“快递包装产生的垃圾占比不小”
……
深圳垃圾分类,
行百里者半九十,
在网友看来,
深圳还有很多可改善空间。
据了解,随着垃圾分类落地施行,“教育缺位”“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日渐显露。
“生活垃圾不分类,家庭教育没品位”。在政协委员郭微看来,家庭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必须从自己做起,人人分、家家分。”
政协委员钟国良补充认为,
社会、学校、家庭需形成合力,才促进孩子养成垃圾分类良好习惯。他指出,学校应将垃圾分类教育植入教材、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家庭应把其作为家风、理念进行传递、深耕;社会则需要政策支持、社会资源助推等。
在人大代表肖幼美看来,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是目前垃圾分类存在的较大问题。如市区内外发展不均衡、居民区和办公区发展不均衡、城中村和社区发展不均衡等。
她建议,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征信;完善垃圾分类法规,将垃圾分类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实施垃圾计量收费,倒逼垃圾源头减量;设立专业机构,培养专门的人才,不断提高垃圾分类的专业化水准和应用效果。
政协委员王雪看来,
垃圾分类应从源头抓起,从根本上进行源头减量。她认为,深圳可以从立法等方面做一些探索,实现垃圾问题标本兼治,减量和分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科技加持共治共建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经验”
未来,
在垃圾分类“新时尚”道路上,
深圳该如何先行示范?
政协委员郭微认为,
未来深圳垃圾分类可科技加持,实现精细化管理。如垃圾投放点安装AI人脸识别装置,加速推进“大数据+智能化+积分制”垃圾投放收集模式。
在政协委员吴鹏程看来,
垃圾分类应形成政府引领、居民自治、社区协调、物业参与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同时,加大媒体宣传,推动教育培训,这样三管齐下、齐抓共管,形成垃圾分类共治共建局面。
政协委员钟国良表示,
垃圾分类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政府统筹主导,做到宣传教育实、设施设备实、人才资金实;党员干部引领,推进政府各部门和单位、中小学学校、小区居民、沿街商铺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工作。这样,以社区、第三方公司为着力点,结合实际创新实践,实现垃圾分类运营低成本、可持续,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经验”。
对于立法治理,政协委员李占祥表示,
“我国垃圾治理最早在殷商时代就有文献可追溯,垃圾分类法例自古即存在,我们应有民族自信,不宜妄自菲薄,相信完善立法即可弯道超车。”
针对委员们对垃圾分类提出的建议,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杨雷表示,
“接下来我们将认真研究,转化为将来工作中的具体举措,共同推动深圳的垃圾分类工作。”他谈及,未来,深圳可探索奖惩结合推动垃圾分类,对做得好的住宅区、家庭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双重奖励,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