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以来,城区29个试点居民小区开始推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开袋检查、破袋投放”新模式。经过几个月的探索,宜昌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总结出“4456”工作法,并决定在全市所有小区推广,计划用三年时间让这一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新模式在宜昌普遍开花,进而落地生根。
所谓“4456”工作法,是指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定时定点工作中,要抓住“四个主体”、做好“四个结合”、建立“五个机制”、实践“六个步骤”。
四个主体 各司其职
居(村)委会。制定垃圾分类定时定点工作方案。组织热心业主、下沉党员、物业公司、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入户宣传和线上宣传,发动居民共同参与定时定点投放工作。指导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企业的联络和协调等工作。舆论引导、台账记录、资料收集及宣传报道工作。文明劝导,收集“屡教不改”证据,配合开展执法。
业委会、物业企业。配合社区及各职能部门做好定时定点投放工作。做好网点容器保洁,及时向环卫部门反馈垃圾爆桶情况。非投放时间段巡检,巡回收集网点旁生活垃圾。
桶边引导员、督导员。引导员负责在投放时间桶边引导,开袋检查,指导居民准确分类与正确投放。引导员负责登记每户投放情况。督导员负责在投放时间对桶边引导人员进行监督,非投放时间开展专门巡查。
环卫作业人员。做好垃圾分类收运工作,杜绝收运“抛洒滴漏”、暴力收运和收运不复位现象。及时向环卫管理部门反馈垃圾分类情况及爆桶情况。
四个结合 抓细抓实
党建引领与基层治理相结合。召开党员代表大会,统一思想,通过党员示范,带动其他居民参与。以党员为核心,吸纳志愿者、热心业主代表等参与入户宣传、桶边引导工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
正面激励和负面惩处相结合。以正面引导为主,负面惩处为辅,采取“积分兑换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在小区显眼位置设“红灰榜”,及时更新,采用视频监控手段,抓拍公示不分类人群。对屡教不改人群,采取行政执法手段。
舆论引导与环境改善相结合。街办、社区负责同志主动加入居民小区微信群,与居民互动交流,适时向居民进行解释,及时反馈居民小区分类成效,将厨余垃圾制成肥料免费赠送给居民,联系下沉党员干部在群内做正能量引导,为工作开展奠定良好舆论基础。积极改善小区内部环境,高标准改造分类网点设施,高质量开展垃圾收运。
两定模式和收运体系相结合。推动小区居民定时定点投放与作业单位定时定点清运“双结合”,推动环卫作业从“日产日清”到“即产即清”变革,减少生活垃圾在居民小区公共区域内滞留时间。
五个机制 管理顺畅
申报验收工作机制。各区对已经推行新模式小区分类效果进行自检自评,对符合验收要求的小区申请验收,验收通过后进入下一个申报流程。
试点移交工作机制。申报验收合格后,物业小区由社区移交物业进行日常管理,杂居小区由社区兜底管理,城郊小区由村集体管理,保留督导员进行日常巡查管理。
考核称重工作机制。对各区厨余垃圾实行总量控制,在厨余垃圾转运站进行重量和准确率考核,对准确率低于80%的,禁止进入转运站倾倒,倒逼分类质效提升。
下沉党员“常态化”参与桶边引导机制。新模式推进期间,通过排班方式,组织下沉党员参与桶边值守。
社会组织“精准化”参与氛围营造机制。广泛发动志愿者组织、公益组织、青年志愿者等团体,对新模式推进进程缓慢的居民小区进行驻点宣传、上门宣传,营造良好的分类宣传氛围。
六个步骤 有序推进
制定实施方案。一小区一方案。实施方案包括垃圾分类队伍组建及培训、投放模式和时间、投放点规划和设置、宣传发动、考评要求、人财物要求等内容。
组建工作队伍。社区组建垃圾分类工作队伍并组织开展培训。
合理评估设点。区城管部门联合社区、业委会代表、居民代表、物业公司现场评估,广泛征求居民意见,选择具备条件的居民小区推行新模式。对网点设施进行改造。
全面宣传发动。采取多种形式营造定时定点分类工作氛围。入户宣传新模式好处。征求居民对于定时投放时间段意见,并在小区显著位置公示。
桶边值守引导。试点期间,安排专职引导员在投放时间进行桶边值守。对不配合分类的党员户,由社区上门做工作,单位户由管理部门点对点通知单位,学生户由教育部门提醒学校。
实行常态巡查。试点工作后期,逐步从专职引导员桶边值守向志愿者排班值守,最终过渡到社区安排专人进行巡查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