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中原网> 他山之石 注册登录

外国是如何培养垃圾分类习惯的?

2021-05-11 11:16:00来源:参考消息报
字号  

  【德国:垃圾分类是居民“必修课”】

  2015年,随着上百万难民涌入德国,数以万计的德国志愿者参与到了救助难民的行动当中。但令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德国志愿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教会难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毕竟除了短暂逗留的外国游客外,垃圾分类是每个在德居民的“必修课”。

  分设四种垃圾箱 大件不能随便扔

  在德国,每个居民楼附近都有若干并排放置的棕色、蓝色、黄色和灰色塑料垃圾箱。这四种颜色依次对应生物垃圾(即剩菜剩饭等厨余垃圾)、纸张纸板垃圾、以产品包装为主的可回收物垃圾和其他垃圾。此外,每片居民区还设有几处分别回收绿色、棕色和透明玻璃制品的垃圾箱。没有押金的玻璃酒瓶通常会扔到那里。有押金的玻璃酒瓶和塑料水瓶则可以通过传送带运到各大连锁超市的自动回收机。自动回收机随后吐出的代金券可用于在超市付款或兑换现金。因此,在德国一些大城市的街头,时常能看到流浪汉和低收入者在垃圾箱里翻找有押金标志的塑料瓶和玻璃酒瓶。回收瓶子成了他们改善生活的一项“福利”。

1.jpg

  说到“福利”,德国的一些超市门口和街头巷尾还设有旧衣旧鞋回收箱。这些回收箱通常由德国红十字会等民间公益组织运营,但也有一些由营利性企业设置。按照张贴在回收箱上的说明,捐献者须将旧衣物鞋帽清洗干净并包装好后投入回收箱。运营者则会将收集来的旧衣旧鞋进一步分类处理后,捐赠或作为二手货卖到拉美和非洲的一些国家。

  此外,在德国,很多人都会通过在门口贴告示或在网络平台发帖的方式试图送出自家功能完好的旧冰箱、旧洗衣机或大件家具。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有多么热心公益。因为在德国,如果要丢弃大型家电和家具,只能花钱找人上门回收或者自己想办法将其运到郊外的大件垃圾处理厂。而即便将大件垃圾运到那里,一旦垃圾的总体积超过了免费额度(例如3立方米),那么超额的那部分仍然要付费才能丢弃。有鉴于此,能送掉旧电器和家具反倒两全其美。不过,弃置小家电和电池在德国并不麻烦。虽然住宅区的垃圾箱没有它们的容身之地,但很多连锁超市和电器商店都免费回收。

  强制规定成习惯 分类不对遭拒收

  德国如今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是从上世纪60年代起用几十年的时间逐步建立的。而这一体系之所以能有效运转,一方面在于德国人普遍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愿意用个人的“麻烦”换来清洁的环境;另一方面则在于德国有关法规对垃圾分类回收做出了强制规定。

  垃圾分类回收在德国起初是自发性和区域性的。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联邦德国政府才通过建立垃圾回收利用业协会的方式加以引导。70年代到80年代,工业污染导致的酸雨造成欧洲森林大面积死亡。到1983年,西德原有的740万公顷森林有34%染上枯死病。森林成片枯死的恐怖电视画面直观地震撼了德国社会,不仅催生了环保政党绿党这一当今德国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更从此让环保意识在德国深入人心。德国民众从为保护树木而回收纸张开始,在上世纪80年代逐步成规模地自发分类回收垃圾,为此后德国的循环经济积累了经验。

  1991年,重新统一不久的德国颁布了《包装条例》,规定消费品生产企业有回收包装材料的义务,正式启动了德国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而为了进一步理清企业和个人在垃圾分类回收过程中的权责,德国又在1996年颁布了《循环经济法》。2015年,修订后的《循环经济法》首次规定个人有义务分类垃圾。这意味着,不分类或错误分类垃圾从此成了违法行为。德国各地方政府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一。根据2019年的德国罚款目录,违法弃置垃圾的罚款额度因恶劣程度不同在10欧元(1欧元约合7.8元人民币)到5000欧元不等。

  当然,普通民众很少会因为错误分类生活垃圾而被罚款。在德国,为了避免自找麻烦,人们通常都会尽量按规定分类生活垃圾。这是因为《循环经济法》还赋予了垃圾回收处理企业拒收未正确分类垃圾的权利。这意味着,如果住户将塑料袋扔到了专收“纸张纸板”的蓝色垃圾箱,那么垃圾车很可能会一连几周对蓝色垃圾箱视而不见。直到有人将塑料袋取出,垃圾车才会收走垃圾箱内的废纸。有必要指出的是,德国居民区的四种生活垃圾箱及连带的垃圾回收服务,是房主或物业公司根据住户情况向当地垃圾回收处理企业按需购买的。而根据慕尼黑地方法院2011年的判例,将自家垃圾倒进别人家购买的垃圾箱内侵犯了他人财产权,是违法行为。因此,垃圾车如果因为分类不正确而拒收垃圾,住户在自家垃圾箱被填满后面临的是无处合法扔垃圾的窘境。

2.jpg

  精准分类非易事 仍在寻找平衡点

  不过,德国以法律督促个人正确分类垃圾,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垃圾分类并非易事。不少人对于正确分类垃圾实在有些力不从心。尽管德国从幼儿园起就有垃圾分类教育,每种生活垃圾箱上也图文并茂地标明了允许弃置和禁止投放的垃圾种类,但仍然有不少德国成年人对一些类型的垃圾不知所措。

  例如,蓝色玻璃瓶是该扔到玻璃垃圾箱,还是扔到灰色的“其他垃圾”箱里?如果是前者,那究竟该选绿色、棕色和透明玻璃垃圾箱中的哪个?陶瓷又该往哪里扔?如果不细查规定,很少有人知道蓝色玻璃应该扔到绿色玻璃回收箱,陶瓷则属于“其他垃圾”。

  《南德意志报》2017年的一篇报道称,在柏林等德国大城市,黄色“可回收物”垃圾箱内甚至有多达半数垃圾分类错误。灰色的“其他垃圾”箱内也往往混入了大量“生物垃圾”和包装这类“可回收物”。因为大城市垃圾量巨大,而且很多垃圾都是装在塑料垃圾袋内扔进垃圾箱的,所以垃圾回收人员通常没有精力也无从分辨垃圾分类是否正确,只得统统运走。这最终加大了垃圾处理企业再分类的工作量,并造成大量浪费,因为错误分类的垃圾最后往往被集中焚毁。这篇报道称,欧盟统计德国有三分之二的生活垃圾被回收利用,但由于被错误分类后焚毁的垃圾和出口到外国处理的垃圾也都被算成“回收利用”,所以德国生活垃圾的实际回收利用率应该远低于官方数据。只有玻璃和废纸的实际回收利用率较高,均在80%左右。

  这些问题说明,虽然德国为垃圾分类出台了较为详细的法律规定,但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的有效运转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民众的自觉。也正是因此,德国政府有关部门和垃圾分类回收企业仍在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总之,德国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依托全社会共识用几十年时间逐步建立的,并仍然在环保性和可操作性之间寻找平衡点,以期进一步完善。

 


 

  【比利时:垃圾分装意识深入人心】

  来比利时的外国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办理居留手续时便开始接受“垃圾处理教育”,并能领到一本由市镇或街区印制的《日常垃圾处理手册》,上面详细记载着不同垃圾的丢放时间及处理方式。这个国家自上世纪90年代初便开始推广垃圾分类,如今在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方面均走在世界前列。

  九成居民能严格分装

  比利时对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十分严格:书报纸张必须放在黄色垃圾袋;塑料瓶、金属包装罐和饮料盒必须放在蓝色垃圾袋;厨余垃圾等有机物放在红色垃圾袋;不能回收利用的生活垃圾放在白色垃圾袋;废弃的玻璃制品则必须扔放到每个小区专设的玻璃回收筒。

3.jpg

  不仅如此,垃圾还必须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才能扔。白色垃圾袋每周回收两次,黄色垃圾袋和蓝色垃圾袋每周只有一次。废旧家具等大件物品只能在规定时间(每年仅有两三次机会)扔放到规定的回收点,或者花钱请相关专业机构派车拉走。

  比利时的废旧物品回收不但没有报酬,垃圾分装所需的各类垃圾袋还需民众自掏腰包购买,大件物品处理更需额外付费,但比利时人对此毫无怨言。相关数据显示,比利时90%以上的家庭能严格分装垃圾。

  从幼儿园就开始教育

  比利时人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固然与完备的环保法令、严格的产业标准立法以及严厉的处罚机制有关,但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宣传。正是良好的教育和引导才使“保护环境从家庭垃圾分装开始”的理念深入人心。

  实际上,比利时的公民环保意识教育远远不限于此。以首都布鲁塞尔为例,环保教育主要针对普通民众、学校以及专业人士三个不同层面展开,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而设计有针对性的方案,做到有的放矢。

  布鲁塞尔环保教育主要由大区环境卫生局负责。在布鲁塞尔19个市镇,只要人数超过12人,就可以通过预约邀请环境卫生局的团队上门宣讲。专业团队会通过讲座、发放宣传册、播放影片以及互动游戏等形式,就垃圾分类和回收等进行宣讲,重点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如何分类、分类垃圾去向如何、如何改善公共空间的环境卫生等。

  民众还可免费到环境卫生局下设的垃圾回收、分拣、填埋场实地参观,以增强对垃圾分类重要性的认识。

  对有关规则、秩序和条理的讲授和熏陶,是比利时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从幼儿园小班开始就开展垃圾分类教育,主要是播放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动画片。小学的课程里,每个学期都会安排专门的时间教孩子们学习安全规则,垃圾如何分类、如何合理处置等。

  在学校开展环保教育过程中,布鲁塞尔大区环境卫生局也不会缺席。它介入的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传授垃圾分类的知识,包括组织14岁以上学生对垃圾回收、分拣、填埋场进行实地参观等。二是协助维持学校本身的环境卫生,比如组织小学三年级以上的班级在每学期结束时对学校进行大扫除等。

  针对专业人士的教育和培训更是布鲁塞尔大区环境卫生局的工作重点。自1993年起,布鲁塞尔大区环境卫生局成立了“大区公共卫生学院”,负责对专业人士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

  自发倡导“零排放”生活

  几十年的公益宣传使得环保意识已扎根在比利时民众心中,公众不断理解并支持环保政策,甚至自觉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环保事务。例如,如今欧洲越来越多环保人士提出“零排放”的生活模式,包括合理计算购买食品的数量、定期检查所购食品的保质期、外出用餐倡导“光盘”行动、提倡饮用自来水、通过各种渠道定期清理家中闲置物品、在个人信箱张贴“不接收广告”等方式拒绝各类小广告、自己动手缝补衣物、修理小家电等。

  环境保护是一场持久战。比利时在垃圾分类处理的经验表明,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积极参与的热情,使政府与公众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完全是可行的。

 


 

  【日本:“最严格”分类非一日之功】

  在号称垃圾分类标准“最严格”的日本,垃圾分类回收实行多年,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日本各地垃圾分类回收大同小异,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定时定点,二是大件垃圾等需要预约且付费,三是罚则严厉。如果乱丢垃圾,可能面临高额罚款甚至坐牢。

4.jpg

  日本各地的垃圾分类办法大同小异。以东京都涩谷区为例,涩谷区生活垃圾基本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资源垃圾和大件垃圾。

  定时定点分类回收

  学会区分不同种类的垃圾实际并不算太难,一开始可能需要对照垃圾分类图表,熟悉之后就在头脑中形成基本概念,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做减法”,即弄清哪些是不可燃垃圾、资源垃圾和大件垃圾,剩下的几乎都可归为可燃垃圾。

  不可燃垃圾顾名思义是不宜焚烧的垃圾,包括金属制品、玻璃制品、陶瓷、干电池等,例如雨伞、破碎玻璃器皿、剪刀、菜刀、荧光灯管、白炽灯泡等等。吹风机、热水壶、电熨斗等长宽高不足30厘米的小家电也属于不可燃垃圾。这类垃圾不是经常有,因此回收频率很低,通常一个月回收一次。

  资源垃圾就更好分类,包括塑料瓶、饮料食品用玻璃瓶、饮料食品用铝罐铁罐、报纸杂志、纸箱,并且都要清洗干净,捆扎整齐。塑料瓶通常需要把瓶盖和瓶身上的包装纸去掉,但是在车站等地饮料瓶都是直接扔进对应的垃圾箱。如果是脏瓶或者有涂料的瓶罐,以及化妆品瓶子等,都属于不可燃垃圾。各种资源垃圾都需要分类装袋,不能混在一起。在最新的分类方法中,含水银的废旧灯管也被归类到资源垃圾中。资源垃圾的回收频率也较低,通常每周回收一次。

5.jpg

  扔大件垃圾须付费

  至于大件垃圾则主要是边长超过30厘米的家具等,在日本扔大件垃圾需要提前向当地的大件垃圾处理中心申请,并且需要付费,在便利店就可以买到处理大件垃圾的处理券。例如,处理一个单人沙发需要交800日元(100日元约合6.4元人民币),处理一个两人以上沙发则需要交2000日元。在日本乱扔垃圾被称为“不法投弃”,根据有关法律将处以五年以下刑罚或1000万日元以下罚款,如果是企业法人非法投弃产业废弃物,最高可处以1亿日元罚款。

  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看起来也是大件垃圾,但和普通大件垃圾的处理方式略有不同。根据日本《家电回收利用法》,用户需要联系销售商或者家电回收利用受理中心处理,当然用户也需要支付费用。

  还有一些属于当地政府难以回收的垃圾,如煤气罐、工业产品、未使用的烟花、涂料、药品、油漆、电池等,这些不可回收物品是不可以直接扔在回收地点的,要想处理此类物品,需要委托销售商回收,或者咨询当地政府的清扫事务所介绍专门的回收公司回收。

  除了上述几大类垃圾外,日常生活中最多的就是可燃垃圾,包括沥干水的厨余垃圾、旧衣服、树枝树叶、塑料类垃圾、橡胶类垃圾和皮革类垃圾,基本上可以运到垃圾焚烧厂烧掉的都属于可燃垃圾。东京都23区有21个垃圾焚烧厂,基本上各地的可燃垃圾都是就近焚烧处理。按规定可燃垃圾需要用透明或者半透明的袋子装好,通常每周回收两次。

  被拒收会很没面子

  日本的垃圾分类做得比较成功非一日之功。上世纪50年代,日本迎来了高速增长期,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垃圾也大量增加,落后的垃圾焚烧方式导致空气污染严重,而且垃圾填埋场地也不足,于是日本开始对家庭垃圾实行分类处理,早期基本上分为可燃和不可燃两大类回收。日本1954年制订的《清扫法》是战后日本应对垃圾问题的第一部重要法律。

  到90年代,日本社会对资源回收利用的重要性和垃圾减量的必要性有了更紧迫的认识,出台了一系列的回收再利用法律,包括《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容器包装回收利用法》《家电回收利用法》等,垃圾分类的类别也不断增多,特别是资源类垃圾和有害垃圾的应对处理日益细化。

  在日本,对于普通人来说不可燃垃圾和大件垃圾不是经常有,回收频率也很低,资源垃圾也相对好识别处理,因此记住最常用的可燃垃圾回收时间并非难事。而且只要不是扔错垃圾种类,回收人员对垃圾的内容通常不会开袋查验。

  在垃圾分类的执行方面,日本社会并没有具体的监督主体,基本上以自觉为主。在日本,垃圾一般不集中堆放而是分散堆放路边,大多数情况下日本人家门口都没有垃圾桶,而是用蓝色网将垃圾罩起来以防止乌鸦啄食等。到了时间垃圾回收车就会沿街逐一回收垃圾。如果谁家的垃圾分类不当而被拒收,则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

6.jpg

  和独立住宅相比,一些集体住宅的垃圾堆放点垃圾分类的情况往往要差一些,记者居住地附近就是几栋出租公寓,偶尔会有乱丢垃圾并被乌鸦啄食得垃圾遍地情况。如果垃圾回收人员发现垃圾分类得不合理或者投放时间不对,垃圾回收人员可放置不予回收,或者贴上一张有关分类方法的提示单,提醒业主正确分类垃圾。

 


 

  【韩国:“昂贵”垃圾袋从源头减少排放】

  在韩国,垃圾分类制度已经实行二十余年,主动承担分类责任成为韩国市民的日常习惯,这一制度为韩国环保事业做出了不小贡献。

  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韩国的垃圾回收率高达84.4%,垃圾分类回收的产出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在经合组织国家中名列前茅。细观韩国垃圾分类制度,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与借鉴。

  分类标准细致严格

  韩国将垃圾大体分为四大类:一般生活垃圾、饮食物垃圾、可回收垃圾和特殊大件垃圾。其中一般生活垃圾是指无法进行回收使用的垃圾,饮食物垃圾指可用作动物饲料的垃圾。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大部分厨余垃圾和食物残渣并不属于这里所说的饮食物垃圾的范畴,如肉类骨头、鱼刺、蛋皮蟹壳、坚果外壳、果核茶渣等均应归入一般生活垃圾。

  可回收垃圾可进一步细分为塑料类、塑料包装类、玻璃瓶类、纸类、钢铁制品类等,居民要按要求分门别类将这些垃圾分开投放在不同收集箱内,便于将垃圾再生利用。

7.jpg

  可回收垃圾的分类标准复杂细致且严格,初来乍到确实需要一段时间适应熟悉。对于护肤品空瓶这样多种材质混合的垃圾,如果分类归置比较困难,应该划为一般生活垃圾扔掉。

  在韩国,如果有废弃的大宗电器或家具需要处置,程序略显复杂一些。首先应到社区居民中心登记申报,先行缴纳垃圾处理费后领取有居民中心印章的单据,将单据贴在待处置的大件物品上于1至2日内丢弃到指定地点就可以了。此外,涉及过期药品这样特殊的垃圾处理,还需将药品拿到社区附近药局,投放在专设的废弃药品处理盒内。

  计量收费减少垃圾

  韩国现行的是垃圾计量收费制度,丢弃一般生活垃圾和饮食物垃圾必须前往超市或便利店购买专用的“从量制”垃圾袋。换句话说,如果要扔生活垃圾,必须购买单独专用的垃圾袋而不能使用普通购物塑料袋。以首尔市为例,各区厅使用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家用垃圾袋按一般生活垃圾和饮食物垃圾分为两种,大小规格有10升、20升、50升、100升等,不同辖区的垃圾袋不可互换使用。“从量制”垃圾袋价格普遍较高,首尔钟路区20升容量的生活垃圾袋售价为490韩元(约合3元人民币),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废弃物排放,从源头上压缩可燃烧垃圾处理量,鼓励人们更多使用可回收制品。

8.jpg

  韩国垃圾计量收费制度可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原先垃圾处理费用以家庭住房面积和纳税额度等为依据计算出固定数值,不管每月投放多少垃圾按照同一标准收费,但这一制度下垃圾扔多扔少与自身负担的费用并无关系,大部分韩国人难以意识到减少垃圾投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994年4月,韩国政府决定开始在部分地区实施按垃圾投放量的多少收取处理费的试点制度,次年该制度在全国范围铺开。得益于计量收费制度的实施,仅4年时间韩国生活垃圾排放量就减少了23%,与此同时可再生利用的垃圾投放量大幅增长74%,在督促人们养成垃圾分类习惯、促进可再生垃圾循环使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专人管理指导分类

  此外,垃圾丢弃和清理时间也有严格规定,通常每日垃圾投放时间为日落至子夜之间,但是具体何种类型垃圾在一周中的哪一天投放,各辖区甚至各居民小区都有不同规章制度,在扔垃圾前务必要了解清楚。如果不按规定时间或不按分类规则胡乱丢弃,将面临10万韩元(约合600元人民币)至100万韩元不等的罚款。

  通常各小区的垃圾投放点都有专人把守,对不正确的丢弃方式给予及时纠正。垃圾收集站还会设置电子监控探头,这对随意乱扔垃圾的行为起到监督和约束效果,提高了人们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自觉意识。

  近年来,韩国在减少一次性垃圾上不断作出新的尝试。如今首尔各大超市和便利店已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取而代之顾客可以选择购买纸袋、环保袋或“从量制”垃圾袋盛放商品,也让“身价不菲”的专用垃圾袋有了新用处。

  生活在首尔市的韩女士告诉记者,因为长期以来居住的公寓都设有垃圾分类站,垃圾分类已变成生活习惯,因为在分类站旁一般有专人随时管理,对自己进行垃圾分类很有帮助。

  


 

  【法国:垃圾分类已成生活技能】

  同许多其他西方国家一样,法国实行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为保护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打下良好基础。在法国生活,如何准确无误地将各种日常垃圾按要求分门别类丢到相应的垃圾桶里,恐怕是大多数“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最为困惑也急需掌握的一门生活技能。

  在法国,纸质包装盒、报纸杂志以及清空并压扁的塑料瓶和易拉罐要放入黄盖垃圾桶里;玻璃罐头瓶、玻璃酒瓶应丢进白盖垃圾桶里;剩饭、落叶杂草等家庭日常垃圾则必须先装入垃圾袋并封口再扔到绿盖垃圾桶里。在超市等公共场所,人们还能找到灯泡、电池、电子垃圾等特殊废弃物的专门回收装置。

  调查显示,如今近九成法国人表示会将垃圾分类。

  第一次到法国朋友梅里尔家做客时,她介绍说,把家中日常垃圾分类存放、丢弃,几乎是所有法国家庭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垃圾桶由市政府统一订制发放,市政府的垃圾车会在固定时间前来收取垃圾。而一周内哪天收取哪一类垃圾也有明确规定,公寓管理员会提前把对应的垃圾桶推到路边。

  这位年轻的母亲说:“我们已经养成习惯了。这并不花费什么精力,还有利于垃圾的回收利用。”

  民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自觉参与,以及成年人对下一代的言传身教,让垃圾分类在法国越来越普及。

  在落实推广垃圾分类制度的道路上,法国各级政府和企业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巴黎等城市都有专门负责环保的副市长,经常举办宣传和演示推介活动,还负责制定鼓励措施。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