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3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在成都市举办城市垃圾分类培训班。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46个重点城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及企业相关人员参加了本次培训。
此次培训,住建部城建司就新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进行了宣传贯彻及政策解读;住建部环境卫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及系统建设和省市县区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及规划进行了解读和案例分析,北京工商大学的专家介绍了厨余垃圾处理工艺及技术路线。
成都、厦门、杭州三个城市,因为垃圾分类的经验值得借鉴推广,在培训会上针对本地分类经验做法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提高垃圾环境补偿资金征收标准,写入了法规中。”
“以街道为单位,成建制片区化整体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开展‘四进’活动,强化宣传动员。”
“厨余垃圾‘集中规模化+分布小型化’的处理模式。”
交流环节上,成都的“123456”工作方法(即“一部法规”“两个难题”“三级责任”“四进活动”“五个指标”“六篇文章”),让在场的垃圾分类相关人员和企业叹服。
“纵向横向都考虑到了,还专门把园林垃圾、大件垃圾、果蔬垃圾这些单列出来推进,推进得还不错。”也正因为成都垃圾分类工作中的特色亮点多,才把这次培训会选在了成都。
坚持民生导向,围绕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的重点任务,成都市强化谋划设计,着力打造全社会参与、成建制推进、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生活垃圾分类的成功模式。
截至目前,成都市建成投入生活垃圾焚烧处置设施5个,无害化卫生填埋设施6座,日处理生活垃圾1.85万吨以上;建成厨余垃圾集中处理设施4个,就地处理设施22个,社会项目23个,厨余垃圾综合处理能力达到了2300余吨/天;建成再生资源社区回收点2000余个,可回收物分拣设施28个,大件垃圾拆解设施20个,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能力不断提高。
探索生活垃圾分类“成都模式” 成都用“123456”作答
2019年末,成都市实际管理人口在2100万人以上,面对千万人口聚居的压力,成都垃圾分类、处理、监管等各环节也面临着较大困难,如何探索生活垃圾分类“成都模式”,成都用“123456”工作方法来作答。
强化法制引领 制定“一部法规”
推动制定《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2020年9月29日,经四川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批准,将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成都市《条例》紧扣成都生活垃圾管理工作实际,充分体现成都特色。明确生活垃圾产生者和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责任;坚持全社会参与,推动建立生活垃圾管理全社会责任体系;坚持奖罚并举,注重教育引导;坚持生活垃圾管理产业化发展思路;提出坚持城乡统筹,全市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对照国家标准,分类简便易行;对个人和单位采用不同的处罚力度;着力解决生活垃圾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实行分类管控,精准施策推进前端分流减量。
坚持问题导向 破解“两个难题”
成都按照试点先行、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以街道为单位,成建制片区化整体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配齐分类收集容器和专用运输车辆,落实分类收运责任,推动重构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工作体系,切实破解生活垃圾“抛冒滴漏”和“前分后混”两个难题。
“抛冒滴漏”—— 成都市通过改善设施设备、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全力破解分类运输过程中的“抛冒滴漏”问题。
“前分后混” —— 通过重构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工作体系,全力破解“前分后混”问题。
坚持统筹调度 落实“三级责任”
建立市领导牵头,26个市级部门委成员单位的生活垃圾分类领导机构,并率先在西部地区成立了生活垃圾分类专业工作机构——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服务中心。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教育、商务等部门组织召开生活垃圾分类专题会,夯实垃圾分类行业工作责任。坚持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和月督导、季报告、年度考核监督考评制度,强化分类工作组织推动。
各区(市)县参照市级组织构架,相应成立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夯实市、区(市)县、街镇三级责任,构建起了市级部门为工作主体、区(市)县部门为责任主体、街道(镇)为实施主体的三级工作机制,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强化宣传动员 开展“四进活动”
邀请成都籍明星张靓颖作为公益宣传大使
以生活垃圾分类“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为宣传动员的有效载体,每月定期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主题活动;
将每月最后一天定为“有害垃圾收集宣传日”、每月5日定为“环卫设施开放日”、每年6月25日定为“资源回收日”;每年8月11日作为“光盘行动”宣传日;邀请成都籍明星张靓颖作为公益宣传大使。
突出目标任务 完成“五个指标”
按照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三年工作方案确定的“党政机关、学校等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军队、商业综合体达到100%,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分类达到50%,城镇社区和农村集中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50%以上,人均减量15%”五个工作指标,着力推进垃圾分类设施设备建设改造,统一车辆标志标识,推进“静脉家园”建设。
截至目前,成都市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居民累计达575.57万户,分类覆盖率达90.6%;全市1519家党政机关、3780所学校、871个医疗机构、125个商业综合体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均达100%。
勇于攻坚克难 做好“六篇文章”
积极开展校园垃圾分类,推动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做好厨余垃圾处理工作,推动园林绿化垃圾独立处置,建立大件垃圾收运处理机制,推动农贸市场果蔬垃圾就地处置。
“集中规模化+分布小型化”的处理模式
推行垃圾分类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实现源头减量,推行厨余垃圾就地处置。在成都的商业综合体中,大大小小的餐饮娱乐商家不计其数,如何实现厨余垃圾无害化就地处置呢?
成都市按照“集中规模化+分布小型化”“政府统筹+社会协同”的厨余垃圾处理工作思路和模式,推行厌氧产沼、好氧制肥、食腐类昆虫养殖、联合生物发酵、微生物化水、酵素生产、油水分离后焚烧处置等厨余垃圾处理方式。目前,成都市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达2300余吨/日。
在青羊区新城市广场厨余垃圾处置点,7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里,两个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厨余垃圾处置工作。
手拿钳子,一名工作人员对机器中的厨余垃圾进行挑选,而另一个工作人员则负责将初步处理后的厨余垃圾倒入油水分离器,进行高效脱水、物理压缩、油水分离和提取……
“生化水解对残渣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必须要进行人工拣拾。”据了解,该处理设备每日可就地降解厨余垃圾300公斤,每月可达到9吨处理能力,实现了对新城市广场内12家大型餐饮商户厨余垃圾的精细化分类处置,从而达到垃圾分类减排目的。而在锦江区太古里博舍酒店,一台占地面积不大的设备,是他们就地处理厨余垃圾的“神器”。
“通过设备,厨余垃圾在药水的作用下会进行转化,最后成为油和水。水就通过管道排除,而产生的油则提供给正规的供应商用作生物柴油原料。”据了解,这台设备设计日处理量0.3吨,24小时之内便能将厨余垃圾全部处置完成。
坚持产业化发展 鼓励探索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创新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千家万户,涉及诸多部门,包含诸多环节,关乎民生公益,除了需要法治建设、文化建设、制度建设,更需要在基础设施上的创新,形成合力,协同推进。
成都市坚持生活垃圾管理产业化发展思路,引入商业逻辑,加强对关联产业政策扶持,鼓励探索基础设施模式创新、产业培育和整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完善生活垃圾产业生态链,提升垃圾分类的可持续性。
更多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的厨余垃圾就地处置设施的投入使用,在降低收运环节拋冒滴漏等二次污染风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