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郑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实施以来,二七区大学路街道聚力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让垃圾分类在大学路街道形成生动实践。
依据二七区生活垃圾分类领导小组考核细则,将桶站督导、定点投放、收集房分类亭建设、居民知晓率、参与率、自主分类投放准确率动员提升等作为当前重要工作任务,建立台账,实时更新数据,确保底数清、情况明;采取领导包片、科室包社区工作方式,将社区垃圾分类督促指导工作包片到人,通过实地巡查、实时检查“两查”举措查问题、查整改;每日对小区桶站督导及周边环境卫生情况、垃圾分类设施维护情况及大件垃圾投放点设置情况等进行调度,每周依据各社区垃圾分类检查情况及整改情况进行排名公示,以评促建,加强科学管理,细化工作节点、层次,形成闭环,优化流程,确保共性问题及时整改,个性问题及时研判,坚决清除所有分类“死角”。
大学路街道切实提升辖区内的生活垃圾分类实效,不负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的称号。
一、力量上动员“广”,资源联动“圾”思广益
加强党建引领,主题党日、“化零为整”统筹联动各单位、辖区内高校党组织;以“党建带团建”,积极组织回社区报到团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发动党员、物业、业委会及居民等社区志愿者和非公企业志愿者20万人次,认岗定责、专人专岗、巡查值守,用“红色引擎”助推“绿色浪潮”。
向机关、社区离退休干部发出倡议,引导辖区离退休老干部发挥余热、示范引领,打造形成一道“银色力量”助力垃圾分类的亮丽风景线;形成党委领导、物业主责、业委会全力支持配合的垃圾分类工作格局;金桥社区、祥和社区党委通过党组织共建的方式开展垃圾分类科普宣传;中原社区、郑大社区积极寻找垃圾分类“合伙人”,发动生活垃圾投放高峰期按需“补位”。
二、宣传上注重“密”,以宣促学“圾”动人心
积极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通过“大河报”以及社区微信群等线上平台进行动态宣传;线下利用海报、宣传折页、宣传牌、电子显示屏、电梯宣传终端等载体,结合小手拉大手、签订《垃圾分类承诺书》等活动,多阵地、广渠道宣传,大力营造垃圾分类浓厚氛围。
9个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发布志愿服务“动员令”,动员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组织“垃圾分类知识大考”及线上互动答题,用“实战”检验垃圾分类学习成果;街道离退休党支部老干部宣讲团深入社区、两新组织,开展“垃圾分类流动课堂”、政策法规解读和案例情景模拟;通过节假日期间,组织小区内学生举办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活动,向幼儿园学生及中小学生提供垃圾分类环保知识的相关课程和趣味活动,传授垃圾分类的知识,了解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培养垃圾分类后的环保意识和理念,教授垃圾分类的技能,这些小朋友成年以后就不会再苦恼于怎么正确垃圾分类了。截至目前,已张贴海报5000余份,发放宣传折页100000余份,悬挂公示牌近200套,树立宣传展板200余个,组织宣传、宣讲活动246场,营造绿色环保的社会风气。
三、推进上体现“实”,多措并举见“圾”行事
一方面,完善值守机制,“守”“巡”“管”筑牢桶站阵地。“守桶+巡桶+管理”队伍按时定点、轮流上岗,确保每个定点投放处有人指导、有人分拣、有人监督。同时,“软硬兼施”强化激励约束。积极推进正向激励:对志愿者实行积分奖励,将桶站督导时间换算为积分兑换物质奖品,筹备优秀志愿者总结表彰。妥善实施反向激励:建立“红绿榜”,垃圾分类第三方公司提供的每日各小区厨余垃圾收运量,排名考评并进行公示,督促良性竞争;对重点环节开展执法检查,确保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工作落细落实。
四、推进垃圾分类亭建设 助力垃圾源头减量
生活垃圾分类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自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大学路街道持续推进垃圾分类亭建设,助力垃圾源头减量。
截止到2022年,大学路街道在嵩山社区世纪家园、康桥社区凌陇海中路53号小区、桃源社区桃源路45号院等多个小区和楼院缔造示范点新建18座生活垃圾分类亭投入,成了小区楼院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垃圾分类亭为绿色不锈钢的整体结构,外观大方,分类清晰,宣传栏一目了然。亭内设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4种垃圾桶,颜色分别为蓝色、红色、绿色、黄色,桶身印有清晰的图标和文字,明确标明了各类垃圾的类别,便于居民分类投放。
垃圾分类收集亭的建设,不仅保护垃圾桶免受日晒雨淋,延长了垃圾桶的使用寿命,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垃圾分类的投放。大学路街道将继续推进垃圾分类收集点,增建优化工作,建立完善的可回收体系;加大推广宣传力度,全面铺开垃圾分类亭建设,让更多的居民更积极地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实践行动中来,切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在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上,大学路街道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垃圾分类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树立“上下一盘棋”思想,认清形势、狠抓落实、强化责任,以绣花功夫做实做细垃圾分类。下一步,大学路街道将继续扎实做好垃圾分类各项工作,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新成效。